每一组连接的镜头内所存在的影像符号都可以用意义去进行解读,意义是附着于符号之上的,如果符号本身不能表达出某种特定意义,那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可言了。意义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是抽象和具象的关系,前一个是精神的体现,后者则是物质的表现。即使每一个镜头也不例外,如果一个镜头内的影像无法用某种意义去作具体解读的话,那么这个镜头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当然,也不完全。事实上,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像构造所表达出的含义就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影像一般都是刻意去安排、组织、表达什么;而后者则是自然的体现,不会做任何太大的修饰。
对于故事片而言,没有什么偏向于哪一个具体风格方面的过多倾向和要求,很难在此类影片中作出明确区分,一切都是跟着剧情走,根据需要而定。现在,我们来看《南京,南京》,避难所这一场戏,要表达什么?中日之间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日本兵拿着刺刀逼迫中国百姓,很明显日本兵非常的残酷无情。在这里,避难所是一个场景,是一个室内场景,对避难所这一具象的符号和它的抽象意义解读,可以这么理解:
首先,战争造成了南京百姓的流离失所,为了避难、保存性命,逃进了避难所,很自然的表现,但是是一个伏笔,一条暗线,电影中没有明确的镜头表现;影片开场,是从一小队日本兵在城内扫荡,路途中发现了避难所,于是,这队人马就朝着避难所而去开始的,这段场景发生的很自然,没有什么刻意安排的成分在里面;紧接着,电影开场的第一个戏剧性冲突就被设定在了这个避难所内,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加强化了中日之间的冲突,完成了从偶然到必然之间的过渡转换;避难所内的南京百姓在极其狭小的空间内是无路可退的,面对日本兵也只能束手待毙,更加重了百姓的悲剧性,和日本兵的无人道性。
如果,我们再设想,这场冲突被设置在室外进行,空间大或无任何空间限制,则还有自由可言,还有逃跑的希望。而在避难所,则一切希望全无,因为,唯一的路口,已被日本兵严加把守。空间的限制,是造成群体悲剧的开始。
影片结尾的场景是在开放式的构图中展开的,小豆和老赵被捆绑着前进,后面跟着角川兄和一个日本兵,谁都知道最可能的结局是被射杀,但结果却是被角川兄放生。这一场景在构图中毫无任何限制,是非常自由的空间,日本兵和角川兄处于后景,生杀大劝掌握在他们手中,而其实在这一画面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角川兄一人,日本兵只是起陪衬,被安排进入画面的时间有限。
对片尾这一场景中符号意义的解读,具有两层意义,一层为对自由的渴望和获得自由,一个是肉体,一个为精神;另一层则为求生的本能和对生命的怜悯。肉体自由和求生本能就不必做过多的叙述了,在影片中就体现在小豆和老赵两个符号性的人物身上;那么,精神自由和对生命的怜悯该如何作解?大家都应该知道,角川兄在把他们放走之后,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眼望着前方,对身边的日本士兵,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活着比死更艰难吧”。非常具有哲理性的一句话,却让我们看到了角川兄作为人一面的善性,而最后角川兄的自杀则是对精神自由、精神解脱诠释的最具符号象征性意义的举动和行为。
根据对以上两个场景镜头所作的分析,大家应该都明白了镜头物像和意义的表达两者是不能完全分离的,就像我们世界所存在的物质,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当然,这类意义有不少都是人为添加和给予的,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意义的表达也就同样是复杂和多样的。那么,除了人为意义之外,是否还存在自然意义?答案是肯定有的,否则,也就不会有我们所懒以生存的宇宙、星球和物质世界了。所以,这个世界不存在没有意义的物质,同样,也就不存在没有意义的镜头了。